WFU

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

錯失的髖手術 談DDH





關於 髖關節脫臼


所謂的髖關節脫臼,基本上就是股骨頭並沒有在髖臼該有的相對位置,原本是一個球與碗的相對結構,因為發育不良而造成脫位。這種疾病,較常見於第一胎、女嬰、左側的髖關節,其發生率大約為千分之一,雖然發生率不是很高,但是在小兒骨科門診卻是一個需要早期治療,早期診斷的疾病。

這個疾病通常都用縮寫是DDH稱呼它,而中文翻譯目前定為「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」,英文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。過去20年間,有些舊有的稱呼是「先天性髖關節脫臼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,縮寫成CDH。但是隨著對於疾病的瞭解的進展,發現有些小朋友是在一開始出生時正常,髖關節位置正確,之後卻發生了脫臼,所以就名稱上由「先天性」改成「發展性」,同時「髖關節脫臼」改成「發育不良」,也就更精確的描述了,這樣子的疾病。所謂的「DDH」,不一定指關節一定有脫臼,因程度的不同,「髖關節發育不良」可以造成關節不穩定、半脫位、到完全脫臼。脫臼也有程度的不同,有的脫臼到較高的位置,有的脫臼的在較低的位置。有的脫臼可以徒手復位,有的脫臼完全無法復位只好開刀。由此可看出這疾病的多樣性,這也是後來不再使用「CDH」這個病名的原因之一。

診斷及治療


就目前的新生兒篩檢,有的醫院已經有包含簡單的髖關節理學檢查、有的醫院則是在帶至小兒骨科門診檢查。除了,簡單的理學檢查、肉眼觀察皮膚皺褶之外,6個月之內的新生兒可以利用超音波來進行檢查,或是待超過半年之後,用X光來進行追蹤。但是,更多的小朋友是被家屬發現不太異常而帶來檢查。




治療,目前治療的方式,如果是在出生後3到6周可以用吊帶(pelvic harness)治療,如果年紀較大一點3到6個月,少部分仍可以用吊帶或是支架治療,如果超過六個月大,此時已無法用吊帶治療,需要打石膏約二至三個月,拆石膏後或許須再穿支架,少數的小孩甚至需開刀治療。至於年紀更大的小朋友,超過1歲半之後,大半以上的小孩需接受開刀治療,術後需再石膏固定約六至八星期。石膏拆除後有的再穿戴開腳支架約二到三個月。

手術後的照顧及注意事項


大部分術後,父母看到下半身包覆石膏,大部分的都會手忙腳亂、心疼不已。但是,其實大多數的小孩很快就會適應石膏,對於生活部會有太多的影響。反倒是對於媽媽要照顧會比較累跟疲憊,為了避免太長時間的躺臥,會造成褥瘡,也是要多將其活動,同時要勤於更換尿片,否則大小便會弄髒或浸濕會陰部的石膏,時間久了會導致皮膚病。

看看別人怎麼說:
臺大醫院 黃世傑主任
馬偕醫院 劉士嘉主任

林聖傑醫師 門診時間 (週二下午、週三下午晚上、週四早上)(外科>骨科)